精神文明

垃圾分类需要经历一个不习惯的过程

文章来源:   发布者:   发布时间: 2019-07-02 11:18:40   阅读: 次   

关注垃圾管理,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今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条例规定,违反条文的单位,可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个人可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针对强制分类要求,部分上海市民还感到不大适应,网上有一些吐槽声。

  现代社会,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生活垃圾。上海平均每天产生近2.7万吨生活垃圾,相当于每两周就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厦,而且这个量还在持续增长。垃圾分类能确保很大一部分垃圾实现回收利用,有效降低垃圾总量,提升处理效率,是破解“垃圾围城”的实招。上海此前已有垃圾分类试点基础,此次率先以地方立法推行强制分类,具有全国示范意义。

  推行强制分类,难点不在观念和认识,而在行动和落实。垃圾分类的好处,绝大多数人都知道,但把垃圾混在一起一丢了事,这样的生活习惯经年累月而成,陡然间要改变,难免会有不适应。要严格地把林林总总的生活垃圾种类,一一分成“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分别投放,“不达标拒托运”,难免会有不习惯。实际上,不适应、不习惯,都是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维护良好生活环境的一个必由过程。

  德国、日本等国,垃圾分类很成熟,但民众最初也有个不适应的过程。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就发生过长达500天的“垃圾战争”,最终全社会达成共同治理垃圾的方案。暂时不适应不要紧,大家一起努力,就能养成好习惯。上海的强制分类通过地方立法依法推进,从世界范围看,依法强制分类也是较为普遍的做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上海此番强制分类的要求并不算高——相对于日本“几十种分类”的要求,上海“四种分类”的要求,也符合现阶段实际。

  短期看,垃圾分类会耗费一些时间精力。然而,为生存环境计、为子孙后代计,为社会文明计,做出一些向好的改变,也是每个现代公民应尽之义务。对公众的吐槽,有关部门应积极回应,做好情绪疏导,把管理和服务做得更细致,媒体也应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努力减轻民众的“学习压力”,让大家尽快简单明了地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避免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按照住建部的要求,2019年包括上海、武汉、宜昌在内的46个重点城市将继续加大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投入,满足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需求。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也就是说,垃圾分类事关全国,“关注垃圾管理,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令人高兴的是,与德国、日本等国刚推行垃圾分类时民众的态度相似,时下,上海部分市民虽每天被垃圾桶和垃圾袋搞得晕头转向,但人们还是选择理解和遵守,一边调侃吐槽,一边认真分拣,那样子其实挺可爱。(李思辉)

                                                                  信息来源:中国文明网

 

Copyrights 2018 版权所有: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统战部

地址: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廿里铺18号   邮编:74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