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思考
党委书记、教授
一、中国制造2025的具体内容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正在加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1、中国制造2025出台背景
2014年12月 ,“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 2015年3月25日,李克强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也正是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
2、中国制造2025涉及的十大关键领域
(1)新一代信息技术
涉及集成电路及专业设备,信息通信设备,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包括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
5G网络主要有三大特点,极高的速率,极大的容量,极底的时延,能支持1000亿级别物的连接并提供工业级的可靠性和实时性,是支持智能制造理想的通信网络。
(2)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
鉴于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中国制造2025”提出,围绕汽车、机械、电子、危险品制造、国防军工、化工、轻工等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家庭服务、教育娱乐等服务机器人应用需求,研发出新的产品,促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并突破机器人本体、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传感器与驱动器等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设计制造等技术瓶颈。
(3)航空航天装备
“中国制造2025”提出,在航空装备方面要加快大型飞机研制,适用启动宽体客机研制,鼓励国际合作研制重型直升机;推进干支线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和通用飞机产业化;突破高推重比,先进涡桨(轴)发动机及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技术,建立发动机自主发展工业体系;开发先进机载设备及系统,形成自主完善的航空产业链。在航天装备方面,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型运载器,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空天地宽带互联网系统,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推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适度发展深空探测。推进航天技术转化与空间技术应用。
(4)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
“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发力发展深海探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作业保障装备及其关键系统和专业设备。推动深海空间站、大型浮式结构物的开发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业装备综合试验、检测与鉴定能力,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突破豪华游轮设计制造技术,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气船等高技术船舶国家竞争力,掌握重点配套设备集成化、智能化、模块化设计制造核心技术。
(5)先进轨道交通装备
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自主创新程度最高、国家创新竞争力最强、产业带动效应最明显的行业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在“高速”“重载”“便捷”“环保”技术路线推进下,高速动车组和大动率机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加快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重点突破体系化安全保障、节能环保、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技术,研制先进可靠适用的产品和轻量化、模块化、谱系化产品。研发新一代绿色智能、高速重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围绕系统全寿命周期,向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产业体系。
(6)节能与新能源汽年
鉴于传统内燃机车已经不能满足驱动中国发展的需要,“中国制造2025”将目标瞄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要求大力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原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7)电力装备
电力装备是实现能源安全稳定供给的基础,包括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配电设备等,近年来,我国发电设备装机容量、输电线路长度均居世界第一位。大型发电、特高压输变电、智能电网成套装备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制造2025”提出,推动大型高效超净排放煤电机组的应用,进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电机组、核电机组、重型燃气轮机造水平。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装备、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发展。突破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高温超导材科等关键元器件和材料的制造及应用技术,形成产业化能力。
(8)农机装备
农业机械装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工具。农机装备中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植保机械、农用水泵等产品,我国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点发展粮、棉、油、糖等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健核心零部件。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推进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9)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我国是全球第二大药品销费市场,并拥有1.2亿以上的老年人口,这对新药的创制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发展针对重大疾病的化学药、中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重点包括新机制和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抗体偶联药物、全新结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疫苗、临床优势突出的创新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医用耗材,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实现生物3D打印、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10)新材料
新材料是指那些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新型材料。新材料作为引导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制造2025”指出的新材料发展方向是:以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为发展重点,加快研发新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和装备,突破产业化制备瓶颈;发展军民共用特种新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战略前沿材料。
二、从工业0.0到工业4.0内容及演变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虽有大幅提升,但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需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相结合;传统手工艺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第一次工业化与第二次工业化相结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这就意味着,我国还需要较长时期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我国制造业生产力多层次、多形式的现状,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也必然是多层次、多规格的。为此,有必要对不同时期世界工业革命的职业教育存在形态进行系统分析,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1、工业1.0(机械制造时代)
即18世纪引入的机械设备制造时代;时间大概是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通过水力和蒸汽机实现工厂机械化。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以工业、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模式。那时的机械设备还没有电气自动化控制。
2.工业2.0(电气化)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采用了电力驱动机械的大规模生产,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至此迈入了“电气时代”。
19世纪70年代后,科学技术取得了飞跃的发展,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等相继发明,最显著的是远距离输电技术的产生和应用,电力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促使电气工业迅猛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内燃机广泛应用,一方面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另一方面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增加值超过了农业,工业重心也由工业化早期的轻纺工业转型升级为重化工业,在机械工业的基础上又产生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
工业2.0的特点: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作、专用化设备、标准化技术、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科层制组织形式。
3、工业3.0(自动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科学技术得以繁荣,人类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这次科技革命被誉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时代,带来了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制造过程不断实现自动化,即生产不需要人直接参与操作,而由机械设备、仪表和自动化装置来完成产品的全部或部分加工的生产过程。各类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提高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工业化水平,推进了工业化进程。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由人遥控的自动化机器体系、机械手、机器人等。自动化机器体系和机器人的出现,能够代替工人在高温、易爆、剧毒、具有腐蚀性和放射性的环境中连续工作24小时,并且成本只相当于雇佣工人的一半左右。自动化机器不仅可以在生产环节大批量地替代体力劳动,而且也能局部地替代脑力劳动。如1970年,在美国全部7 000万就业岗位中,制造业就业者近1 700万,占25%。到2012年,在美国13 370万就业岗位中,制造业就业者只有1 190万,仅占9%。
工业3.0的特点: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柔性制造技术、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自动化生产、通用性设备、扁平化管理方式。
4、工业4.0(智能化)
目前发达国家正从工业3.0向工业4.0迈进,即生产的自动化向网络信息化方面迈进。工业4.0也被称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它不是单纯的技术革新,而是整个工业生态环境或生产方式的变革。工业4.0意味着把云计算、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整合全部生产流程,企业组织模式更加扁平、供应链更加透明、平台更加整合、产品更加智能、运营更加简化、交付更加灵活,使整个生产过程更智能、更具预测性。
工业4.0下现代企业的特点: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智能机器人、数字化工厂、智能加工技术、3D打印技术。
三、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对策
1、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1)工业2.0下的职业学校教育
这一时期,分工理论为流水线生产线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规模经济理论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科学管理理论提供了生产标准化、制度化等制度。工业2.0下的标准化生产为学校形态职业教育进行专门化、标准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企业需要专用性生产设备,每个人固定从事流水线的一项或几项职能或操作,操作技能单一,也为学校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不仅需要培养大批的蓝领工人,其科层组织也需要培养从事管理工作的白领人才。
因此,20世纪50、60年代,随着二战后的经济繁荣,许多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进入“黄金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把职业教育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举措,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一些国际性组织机构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如从1963—1976年,世界银行援助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总体水平持续增长,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占用了世界银行援助教育计划费用的43%。
(2)工业3.0下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工业3.0下企业采用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其生产特征是:自动化的通用设备+柔性生产技术以及扁平化的管理组织,生产表现出多品种、个性化、小批量产品。在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生产环节的工人被机器取代,人的职能主要是设计、组装、调整、检验、监督、控制以及调整和检修自动化设备和装置。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要发展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两端:一端是研发设计,一端是售后服务。即产前的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和产后的现代物流、信息咨询、金融租赁和保险等服务业。
在这一背景下,指导企业生产力的理论由分工理论变为合工理论,由规模经济理论变为范围经济理论;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的流水线作业变为自动化的精益生产等;由生产单一产品变为生产多种产品。企业员工技能由单一变为多种,由操作技能为主变为心智技能为主;劳动方式由个人单独完成变为小组合作完成,企业一线人员从生产领域为主变为生产服务业为主,企业人员类型由蓝领和白领两个系列合二为一变为灰领。这一系列的变化,完全依靠学校教育或是企业培训都难以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而,必须加大教育与培训的交集,实现以现代学徒制为标志的产教高度融合。以往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多地采取双元制、实习和顶岗培训等培训形式;以往的企业培训也主动寻求与职业学校的合作,以提高受训者的知识积累和理论水平,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双轨制”运行向着“一体化”方向迈进。
(3)工业4.0下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主要特点:专业设置复合化、优势化;培养服务型制造业的复合型人才;加大智能机器人的人才培养;突出创新与应变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再企业化。
2、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
(1)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坚定理想信念是首要的,而且是最重要的。作为传道解惑授业的教育工作者,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导师,首先应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青少年上好人生启航的第一堂思想教育课,牢记初心、坚定信仰,立志肩负时代发展、民族振兴的重任。
(2)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个字可以说都与个人品德修养有关。对每一个人来讲,品德修养无疑是最重要的。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教育培养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办好中国特色教育的关键。
(3)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
学生是未来,是新时代的挑大梁者。新时代又是一个全面奋斗的时代,培养奋斗精神十分重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志存高远、敢于担当,而且要主动担当、勇于奋斗,要具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
(4)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
爱国主义这份情怀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而且应深深扎根我们心底。办好中国特色教育,从老师到学生,要把爱国主义情怀发扬出来,体现在学习上,落实到工作生活中,让爱国主义情怀成为学习的动力,努力的方向,要做学生中大力倡导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引导要从小立志奉献国家。
(5)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
知识见识决定了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学生素质最重要的标准。知识就是真理,见识就是阅历,真理全面阅历丰富,代表了成功教育的典范。增长知识见识,要全面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教育引导学生爱学习、多求索,全面丰富知识体系,增长人生阅历,让求知的过程更加多姿多彩。
(6)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是德智慧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是办好中国特色教育的关键。综合素质强更能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才能从容面对人生的顺境逆境,才能把发展的道路走得更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办好中国特色教育,一定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